戶外旅游一般包含自駕游、徒步、登山、攀巖、探險等,風險性極大。近年來,戶外旅游安全事故頻頻發(fā)生,進入21世紀以來,每年戶外運動死亡人數均保持在10人以上。戶外旅游不僅要求參與者有較強的素質,還需加強風險防范意識。那么,戶外旅游究竟有哪些風險呢?又該怎樣處理和預防呢?
買旅游保險上慧擇網!在線支付,保單電話驗真!
迷路
萬一迷了路不要慌亂,可先估計一下從能確定方位的地方走出了多遠,然后在身旁的樹上刮下些樹皮作標記。要把樹干四周的皮多刮掉些,以便從任何方面都能看到。這樣,最后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。迷路時如發(fā)現小溪、河流,那就沿著它們走,它可帶您走出森林。
防病
長途旅行不可能攜帶更多的水和食品,因此免不了在旅游途中自尋水源。雖然森林中的溪水看上去清澈見底,卻常常含有能將人致死的病菌,所以必須煮沸后飲用。所幸的是,森林中有很多能提供水分的植物。在旅行之前,您應該掌握一些辨認可食植物的知識。如果您沒來得及上此一課,那就仔細觀察鳥和猴子都選擇哪些野果為食,這些食物對人體也是無害的,可放心食用。
蛇咬
為了避免毒蛇咬傷,步行時不妨打草驚蛇:用木棍撥打草叢,將蛇驚走。一旦不小心被毒蛇咬傷,不要驚慌,先把傷口上方(靠心臟一方)用繩或布帶縛緊,再用力擠壓傷口周圍的皮膚組織,將有毒素的血液擠出,然后可用清水、唾液洗滌傷口,同時可服下解蛇毒藥片,并用藥片涂抹傷口。對傷重者應在進行同樣處理后盡快送至醫(yī)院。
雷擊
如果在森林中遇到雷雨,要到附近稠密的灌木帶去,不要躲在高大的樹下。高大的樹木常常引來落地雷,使人遭到雷擊。避雨時應把砍刀等金屬物暫存放到一個容易找到的地方,不要帶在身上。
此外,森林中蚊子、扁虱、水蛭等害蟲很多,因此在旅游過程中不可貪圖涼快穿短衣褲,而要扎緊褲腿和袖口。當夜幕降臨時,最好支起帳篷或蚊帳睡覺,以防蚊蟲叮咬及潮濕冰涼的森林氣候誘發(fā)關節(jié)炎等疾病。
中暑
中暑的主要癥狀是大汗、口渴、頭昏、耳鳴、眼花、胸悶、惡心、嘔吐、發(fā)燒,嚴重者會神志不清,甚至昏迷。人長時間地處在高熱、高濕熱環(huán)境中容易中暑,所以盛夏旅游,導游員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游客長時間地在驕陽下活動。若有人中暑,可置患者于陰涼通風處,平躺,解開衣領,放松褲帶;若有條件可讓其飲用含鹽飲料,對發(fā)燒者要用冷水或酒精擦身散熱,服用必要的防暑藥物;緩解后讓其靜座(臥)休息。嚴重中暑者做必要治療后應立即送醫(yī)院。
食物中毒
食物中毒對人體的危害很大,其病癥是上吐下瀉,特點是起病急、發(fā)病快、潛伏期短,若救治不及時,會有生命危險。發(fā)現旅游者食物中毒,讓其多喝水緩解毒性,嚴重者立即送醫(yī)院搶救,食物中毒都由飲食不衛(wèi)生引起,要隨時提醒旅游者不要食用攤上的食物。
骨折
旅游者骨折,須及時送醫(yī)院救治,但在現場,導游員要做好:一是止血。止血的常用方法有手壓法,即用手指、手掌、拳在傷口附近一側壓迫血管止血;加壓包扎法,即在創(chuàng)傷處放厚敷料,用繃帶加壓包扎;止血帶法,即用彈性止血帶在傷口近心臟的大血管上止血。二是包扎。包扎前最好要清洗傷口,包扎時動作要輕柔,松緊要適度,繃帶的結口不要在創(chuàng)傷處。三是上夾板。就地取材上夾板,以求固定兩端關節(jié),避免轉動骨折肢體。
心臟病突發(fā)
旅游者心臟病突發(fā),切忌急著將其抬或背著去醫(yī)院,而應讓其就地平躺,頭略高,由患者親屬或領隊或旅游同行者從患者口袋中尋找備用藥物,讓其服用;同時,地陪應立即跑到附近醫(yī)務所找醫(yī)生前來救治,病情稍穩(wěn)后送醫(yī)院。
蝎、蜂蟄傷
若旅游者被蝎、蜂蟄傷,導游員要設法將毒刺拔出,用口或吸管吸出毒汁,然后用肥皂水,條件許可時用5%蘇打水或3%淡氨水洗敷傷口,服用止痛藥。如導游員或旅游者認識中草藥,可用大肖葉、薄荷葉、兩面針等搗爛外敷。嚴重者要送醫(yī)院搶救。
頭部碰傷
如果同別人相撞或跌倒撞擊到頭部而起個大包也許不用太擔心,但若出現高燒、嘔吐、痙攣或流出透明的體液(血清、腦積液)時,就要趕快送醫(yī)院了。
戶外旅游是一項具有專業(yè)性及危險性的運動,常見的風險主要就是上述幾點。應對這些戶外
旅游風險,預防措施需要做好。不妨在出發(fā)前購買份適合的
保險,進而轉嫁可能的風險。
